【诗学探微】寂寂红尘冷,始知秋已终:《燕歌行》意境解析

英国的秋天总是容易让人想到《燕歌行》。阴郁的天气,落了满地的叶子,风里夹杂的雨丝——并不构成雨的实质,只为风增添更多的凛冽。在没有阳光的下午,站在教堂墓地的铁栏杆外面就会想起死亡。想给死亡做一个注解,想到《燕歌行》。

在曹丕以《燕歌行》为题的两首诗里,更有名的是那首“秋风萧瑟天气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但是比较起来,这首诗太热闹了,在这样一个场景里,有草木摇落的声音,援琴鸣弦的歌声,就是天上的夜空也是很灿烂的,有银河,有虽然遥遥相望却异常明亮的牵牛和织女星。在这样一个初秋的夜里,他很用力的抵御秋天的寂寞,用力到“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这样的句子带着一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在这个秋天他还很年轻,所以尽管触摸到消亡,他依然用一种不自觉的年轻的方式去写这样的不安,所以不安里有青春发芽的味道,在动荡和痛苦里未尝没有往后看可以看见的也许的幸福。

另外一首比它更安静,更无意于“表达”。比起前一首,在心智上更不像是二十一岁的年轻人会有的心境。而像是在一条路的尽头,转头往后看除了弥漫的黑色不再有别的东西。走到生命的边上,陪伴的人已经离开,站在这里的人很明白。所以对于离开的人不再有归来的期望,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途里,只有自己走下去,一如在最初的开始。在“别日何易会日难”这首诗里,没有特别的人为的声音,没有琴声;没有眼睛特别关注的焦点,没有银河,也没有牵牛织女星;所以这是首自言自语的诗,不需要别人听见,只有他自己。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
留连顾怀不能存。

他说,“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有思念,但是思念不会有回复,“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很不安,尽管知道这种不安不会收到安慰。然后“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这不是“援琴鸣弦发清商”,援琴鸣弦在一个“现在”的场景里,对于一个正在发生的场景,它有无限的关于未来的可能,而“展诗清歌”呢,是一个回忆的姿态,他背对的是走到尽头的黑暗,然后转身去看来时的路,看见那一头的欢乐和欢乐渐去,往这头一路走来的哀伤。这时候他一个人唱歌,不是琴声相和的琴歌,没有伴奏,没有人来和,甚至已经记不清该有的曲调,只凭记忆的清唱。一首回忆的歌很适合停在回忆终止的地方,当回忆与现在一道汇入尽头的边上,他们将要一同走向消亡。然后呢,也有星月,“仰看星月观云间”,抬头是一片黑色的夜空。有孤独的月亮和并不璀璨的星星,当月亮和星星一同出现的时候,星星不会比月亮更加亮眼,而当明亮的月亮出现在无边的黑色里的时候,强调的其实是那片望不到边的黑夜。天地四合全部是黑色的,踽踽独行的人在自言自语的吟唱,从尘世走远,再不回来。

说起来,那首“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在描述这样安静到冷酷的环境比这首《燕歌行》更加贴近,可是它没有这样的诗眼:“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当他要为短暂的,或者永远的离别,为他这一辈子跋涉过的山川下一个结论的时候,是别日何易会日难。很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所有的爱别离,没有什么样的故事结局不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更近一步的是,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很微妙地在叹息“难”的处境的时候,接受了“别”的现实。这是一种很让人心安的接受死亡的方式,在过去的路上,走错过,有很多的遗憾和不安,但是走到这一步,除了叹息之外,安静地接受这样的结局是一种更体面的方式。

后来我想给这句诗想一个场景用作注解,果然想到的是一片秋天的墓地,在可以看见北海的山崖上,在人迹罕至的教堂背面,被一片落满红色叶子的树林围绕。墓地里葬着勃朗特家的小女儿,远离所有的亲人,一个人永远望着这片海。 

评论(4)
热度(6)

© 伯伦希尔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