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场之殇,关于《门将之死》

忧郁症的症状就像是精神处于溺水状态,挫折带来的悲观情绪会像黑水一样淹没患者的头顶,使他看不到希望,并对活下去怀着深深地疑虑和忧惧。这种症状不会一直持续着,但时不时地就会如潮水般袭来。据说每个人这辈子都会得一次,但大多数人会在忧郁症强烈发作的时刻,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解脱,就像濒死者身上出现的回光返照,这种解脱感对忧郁症有极好的疗效,有些人就在忧郁症强烈发作之后神奇的自愈了。然而,重度忧郁症患者的生死就在一刹之间……

恩克有一副坚硬而倔强的面孔,在比赛中从不耍花招赢得喝彩,赛后也不以盛气凌人的雄辨来掩饰自己的失误,得失均不形于色。但也正是这种低调、务实、追求完美的性格,使他最终身陷忧郁症的深渊,为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难以清除的祸根——他几乎在劫难逃。

围绕抑郁症患者的更深层的无力和恐惧感,来自对命运不断的失望和挫败(狭义层面“形而下”的“失望和挫败”源自于个体境遇的不顺遂;广义层面“形而上”的“失望和挫败”是以周遭大环境为导火索而引发的对于民族国家甚或社会人性的忧虑和痛苦——因为清醒,所以绝望。如果说前者“形而下”的个体症状尚有被治愈的可能性,那么后者那种“形而上”的无处安放却又无法消弭的巨大阴霾则是彻底无解的,而且它有着相对特定的覆盖域——从事文史类相关社会科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以及新闻传媒和文艺工作者都是最易感的潜在群体)。抑郁症患者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阴暗和抑郁情绪会跟个人经历中的点点滴滴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难以攻破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轻易不要以为自己可以了解抑郁症患者,用自以为是的逻辑和说辞去套,这是很糟糕的——这当然。但是另一方面,各人的抑郁症也有很大的共性,尤其对于我们曾经体会过类似情绪的人来说,不管经受的程度高低(我后来自我分析,自己有一段日子应该算是轻中度抑郁,而据说身边有个同行是重度的),总还可以将心比心,理解另一个生命所经历过的绝望。

关于恩克的报道、文章、一切视频材料,都能激起我心底的隐忧、怀念、感激和痛苦,哪怕在他去世后的这么些年里,也仍然如此。我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关注过他的德国球迷来说都会如此,更不要提他的家人和朋友,那些和他共事过却全然不知他的病情的人。

我没有深入了解过恩克的职业生涯,于是在那本传记里看到那些伟大光辉的名字时感到震惊,海因克斯、穆里尼奥、克林斯曼,还有那些星光熠熠的队友们——巴尔德斯、哈维、小罗、拉姆、默特萨克、梅策尔德、阿德勒……可是这些伟大的名字,却没有能够挽回恩克的生命。这样说,并不是指责这些人,因为面对一个深受折磨的抑郁症病人来说,也许死亡变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我只是忽然再一次地明白了,在这颗星球上每个人都是多么孤独的个体,如同恩克对他的妻子所说,真希望我能把脑袋借你半个小时,你就能明白我为何如此痛苦和绝望。也许在人漫长的一生里,无助和孤独的时刻是那么多又那么强大,而无论我们如何去处理,都只能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但是,在恩克的一生里,在那些让他感到幸福的短短的时刻里,他在里斯本快乐的四年,那座恢宏迷人的边疆长官宫殿,拉拉能自己坐起来的那刻,汉诺威队的第二更衣室……那些瞬间,让我也感到快乐,让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就仅仅只为着,他值得这些,任何一个经历过挫折又努力地和生活搏斗的人都值得这些从心底感到幸福的时刻。

而这些片段,不就是永恒孤独着的人类所需要着的吗?也许当我们理解了恩克为何会感到无路可退,也许当我们理解了在这些挫败的心境里他的家人朋友和他自身是如何绝望地抗争着,也许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罗伯特-恩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了人生…… 

烟萝引梦:

时隔多年,我终于把这本书买了回来,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

然后不禁回想起听到消息的那一天,我正在宿舍床上赖着不起,基友发短信跟我说,德国一个门将去世了。第一反应以为是哪位上古大神的我哦了一声,有气没力的问谁啊?答曰,恩克。

我直接从床上蹦了起来。


我无法,也无意对恩克本人和文本内容做出任何评价,因为从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的角度来说,我根本不能想象一位抑郁症病人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失落,更别说是足以摧毁一位职业要求是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的人的黑暗与失落,自然也就难以做出判断和评论。

但可以说的是,当看到全书第260多页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弃书的冲动。

因为我知道,全本书的页码数,是326页。甚至哪怕我不知道具体页码,全书就快看完,那也是靠手就能感觉到的。

于是我想起,当年看《曼联》电影,当球队坐上前往慕尼黑的飞机时,我同样涌起了关掉播放器的冲动。

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DW里,River每次看自己的日记都会悲伤,因为她知道,当日记本用完的那一天,她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丈夫。

此前看别的名人传记,好像还真没有过这种体验。因为以前看过的,要么早已作古,我看还是不看,他都活在书本里,来去无牵挂。要么就是人还在世,我翻完最后一页,仍可期待未来的精彩。

只有这一回,才是真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当你心里对这一切的进程都了如指掌,却又必须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走向他们既定的命运,这酸爽,到底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却但愿天下再无躬行。


另外,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这本书,未尝不可以说也展现了世纪初这十多年,德国门将或者说世界门将的演变史。

做为一名远在东方的球迷,02年往后的德国足球历史我大致了解,但那只是经过重重筛选和翻译之后的结果,与恩克这种当事人的视角对比,差别巨大。至少我之前绝不知道,早在世纪之交,对范德萨的推崇,对门将应扩大控制范围和成为场上第11名球员的理念就已经被广泛学习和应用——这也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诺伊尔的偶像是范德萨,而不是同期威名或实力胜过他的其他人。即使是在门神辈出的德国,门将们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形态的转变,从舒马赫到科普克,到卡恩,到莱曼,而08年欧洲杯之后的三位门将对比更加明显,维泽、恩克、阿德勒,控制范围和出击区域由小到大,恩克在其中,明显承担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全书结尾一段,是这么说的:

有的时候恩克也会坐火车去训练,为什么不呢?恩克觉得一名国家队门将乘坐室内铁路,这也是不错的搭配。这条线路的时刻表,恩克头脑里都记得很清楚。恩克知道,在18点15分的时候,从不来梅驶出的一辆快速火车会驶过艾尔费泽,而且不会停靠。


不算什么repo,不过还是 @Second Wing 


Judytap3:
我看的时候,那种切身体会的绝望和压抑真的……书里写到恩克日记最后用全部大写的字母写着“不要忘记这些日子”

Nono:
看的英文版,看到特蕾莎跟教练打电话,原文是这么说的:There was no training today,那一瞬间真是绝望,感觉要读不下去

墨兮卿言:
当年张力出版《这条路》的时候,同时发售了中文译版的《门将之死》,但后者我一直都没敢入手——只因为“恩克知道,在18点15分的时候,从不来梅驶出的一辆快速火车会驶过艾尔费泽,而且不会停靠。”这段真的是不忍卒读,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无尽悲伤让人心虐到吐血T T

烟萝引梦:
是的,我当时也被这行字背后透露出的冷静与悲凉镇住了。如此冷酷而决绝的背后隐含的是怎样的压抑啊

评论
热度(46)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伯伦希尔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