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双雄对峙”的破坏与生成——评《嫌疑人X的献身》

作者:沧海鱼舟

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是个独立的作品,但是在它的观影人群中,读过原著、看过日版或韩版电影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也是事实,所以在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原有经验,我也不例外。为了能尽可能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必须得搞清楚在两者甚至三者之间的偏好、选择、倾向究竟是因为什么,所以在讨论这部电影之前,我还是要先说说原著,更准确地说,主要是原著的石神。

《嫌疑人X的献身》可以说是东野圭吾最经典的一部作品,我相信看过原著的人,无一不被石神身上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所打动。石神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数学是他存在的唯一意义,但也是因为他的专注,这样的性格,只能每天做着重复不变对他来讲庸常至极的教职工作,满腔的激情和灵感无处释放,这对于一个视数学为生命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就在他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靖子母女出现了,仿佛在一片死水之上掀起了一丝波澜。对石神来讲,他是被拯救了。那个春日里的敲门声让他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有了一种新的关联,生活似乎又有了继续下去的可能。他爱靖子吗?是的,但是石神的爱绝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爱情。书中似乎并未正面描写过石神的相貌,只是从他对汤川的羡慕中流露出,他知道自己的样子不可能为靖子所喜欢。但是我们的意识显然早于这一笔,似乎从小说的开头就已经已经下意识地认为,石神一定是丑的。这太重要了。他的心无旁骛,他几乎可以被人忽视的处境都决定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石神的自知之明使得他从未对靖子动过任何企图心,正因为这一点,才维持了这个人物的纯粹。从制造假象到跟踪偷窥,每一步从一开始就计算好了,即便在推演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变量,哪怕甚至使他运算这套公式的手有些微微颤抖,他依然以一个数学家天赋的冷静,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直到迎接在他的预期中就可能会发生的死亡,迎接他期待已久的极度的颤栗。那对石神来讲,是真正的圆满,我甚至怀疑,对于汤川的出现,他甚至有些不自觉的惊喜。他用一步步的计算与行动,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与他想象的那个靖子完整的联系,至于真实的靖子从此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在他死后,是否会良心发现愧疚不安,对于石神来讲,恐怕都是无关紧要的。

嫌疑人X的献身,实际上,是石神的自我救赎。

所以当石神被捕,躺在监狱里,浮现在他眼前的,不是靖子的音容笑貌,而是空间里无限延展的四色图形。石神身上那种令人震撼的力量,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他用他那超乎常人的头脑一步步接近的,那个圆融而纯粹的自我,和那自我最终被摧毁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残酷。

他仿佛呕出了自己的灵魂。而观者,无不在这种纯粹面前哑然失色,几乎要流下泪来。

当然,在我们的身体里,还有另外一个被教育和规训过的“我”。当我们从这种震撼里醒过神来,就会意识到石神行为的“极恶”,包括汤川本人那句“这世上没有无用的齿轮,只有齿轮自己能决定自己的用途”的经典论述。这当然没错,石神的“纯粹”是危险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这种“纯粹”的力量。它先于理性到来,并且真实无比地在我们身上发生过。

所以,让我有些遗憾的是,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把这种力量抹掉了。石泓的“爱”落了地,有了实然的对象,他变成了一个真正为情所苦的男人,整部电影也正如它海报上的定位,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悲伤告白”。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导演苏有朋在这个定位上所做的一些情节和细节上的调整。最根本的就是石泓自杀的理由。其实无论石神还是石泓,他们对于靖子或者陈婧的“爱”都是源于自身的困境。但是不同的是,对石神来讲那是无处立足的绝望,而对于石泓,却只是壮志难酬的失意。因此,他对陈婧的“爱”,就有了一种“征服”的意味,就像那座他曾经想要征服却未能征服的高峰一样。他想要在陈婧的生活中占有一个哪怕是小小的位置,所以才有了在目睹了陈婧和滕坤见面之后那种无法自持的悲伤。这就有了相对于原著来讲的又一个重要改编,与石神不同,他并非一开始就做好了为陈婧顶罪的准备,而是在唐川介入之后自己的身份即将暴露、又目睹陈婧和滕坤见面之后才决定的第二方案,这一点,唐川的案情解析也印证了。这就说明,在案子的一开始,石泓是对自己的计算心存侥幸的,所以当唐川出现之后,他是真的慌了,所以才有了唐川突然出现在小吃店时他和陈婧的手足无措。这样的石泓,对于自己,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恐怕都有些过于自信了。

怎么说呢,这样的石泓其实有点可叹又有点可笑。他洗去了石神身上的“神性”,变成了一个聪明但又有些自恃聪明的可怜人。他对于人生中那一点自以为得到但实际从未得到的稍纵即逝的光芒照耀的渴求,倒是更接近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类故事。仅就这一点来讲,我认为中国版较日版是逊色的。

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这么拍可不可以?可以。前面提到过,导演对于情节的改编都基于其基本定位,以此为根基,它的情节和逻辑是前后自洽的。很多看过原著和日版电影的观众觉得电影的结尾“呕出灵魂”的呈现远远不够,但是实际上,对于石泓来讲,他恰恰需要陈婧与他的那一点切实的联系,和对他的那一点无法回报的感激,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渴望陈婧的出现的。我反倒觉得,在这种基调下,石泓在监狱中对于四色图形的想象有些突兀了。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呢,这个改编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意外的效果,就是它给了唐川这个人物巨大的空间,让整个故事得以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有了另外一种打动人心的可能。

看过原著或者日版电影的都知道,在原有的故事格局中,汤川的空间是很小的。帝都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头脑精明,外表英俊,个性古怪又受人欢迎,跟石神的境遇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很多人很喜欢日版的汤川,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福山雅治的个人魅力,单就小说来讲,基本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因为石神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正如前面说过的,在那种富于“神性”的纯粹面前,所有人都会黯然失色,哪怕汤川关于“齿轮”的理性论断再真诚,也敌不过直击人心的直观体验。所以,当中国版的石泓洗去了“神性”,有了让人可以平视的弱点,唐川,就有了可以与之对弈的可能,这种对弈当然不单指智商,而是一种格局和气场的均衡。

“这世上没有无用的齿轮,只有齿轮自己能决定自己的用途。”这句话尽管未被唐川说出口,但是导演却通过镜头,给了唐川所坚持的“理性”更为宽广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这理性得以立足的“人”。于是就有了唐川在想通真相之后,在河边跑步的一串镜头。这段戏我特别喜欢。镜头借着唐川的眼睛,看见乞讨的老人,卖烤冷面的大姐,跟爸爸牵着手来买烤冷面的小姑娘,看见那平静的江面,江边琐碎而热闹的生活,和这生活里每一张活生生的面孔。就像每一个被视而不见的普通的日子。石泓说,觉得曾经的自己就像是一个“无用的齿轮”,那么,一个齿轮可以为了让自己变得有用,杀死另外一个看起来无用的齿轮吗?

这就是真相的意义。

但是,又不仅是如此。

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唐川消失在一片亮到刺眼的白光之中,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柏拉图最为经典的洞穴隐喻。他说我们的生活世界就像是一个漆黑的洞穴,我们每个人都是洞穴里的囚徒,我们的脚被锁链捆住,而且跟其他人绑在一起,跪在一面穴壁面前,不能回头看,更不能逃出洞外。在我们的身后有一团火,在这团火的前面,有一些人在操纵一些猪,牛,羊,等等的木偶,我们毕生看到的周遭世界,就是火光将这些木偶照在穴壁上的影子。那真实世界在哪儿呢?在洞外,是理性之光照耀的地方,什么都看不见,一片煞白。有一个哲学王,他的任务就是逃离洞穴,直到他的眼睛可以直视洞外的日光。但他不能一个人逃走,他必须回到洞穴,去拯救那些被锁链困住的人,而且他无法告诉那些人洞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只能用洞穴里的语言去解释这一切。教授的那个背影,特别像那个身负着艰难使命的哲学王。

追求真相的意义是什么呢?……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我们想知道。因为人不满足于眼前所见,想要打破幻影,想要挣开锁链。因为这种期待,他走进了一片亮的刺眼的白光之中,而且他终将会回来。

总体而言,导演苏有朋可以说给出了一部诚意之作。尽管指导演员的方式可能有待商榷,但就整部作品而言,他体现出了一个理工科优等生优秀的逻辑构建和流畅的叙事能力。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毋庸置疑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说两位演员的表演。

在改编之后的人物设定下,张鲁一可以说给出了一个表演的基本盘。但是他的问题在于太刻意了。无论是厚重的头发、佝偻的背,还是永远失神的眼睛,和故意含混压低的说话方式。一个演员能抓住的,只有角色的灵魂,将它吃透在心里,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外化出来,而不是将每一处肢体、眼神具象化,像压印一样将它复刻出来,像穿衣服一样穿在身上。石泓和石神有一点是共同的,尽管他们身上的内容不一样,但一定都是放在人群里找不到的普通人。如何在一副普通人的面貌下,给出一个天才的孤独与冷静,对于石泓来讲,落寞与执拗,就是考验演员功力的地方了。重要的是,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他的眼睛里一定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这态度和这个人一样是活生生的,它充满着变化,并不能为任何一种一成不变的特质所打发。

王凯的唐川,可以说完成度还是很高的。唯二两个让我觉得出戏的地方,一个是他与石泓的对视,还有一个就是影片开头讲座的声音。这并不是像某些影评人所说的,王凯的声音在电视剧听着好到大银幕就不行了。恰恰相反,唐川让我又一次见识到了王凯对于声音优秀的塑造能力,让他的声音成为了一个英俊潇洒、自信又有些自恋的大学教授的一部分。只是有点可惜,在开头的讲座部分,还残留了一点季白的字正腔圆,但是从整体上看,瑕不掩瑜。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的全部看法。


用户名取个啥涅:
发现一个细节,四色问题的那本书,影片一开始就出现在男二的书桌上(左手边),比男二的脸出现的还早。与影片后期教授拿着书在电梯门口回答:难,太难了!前后相呼应。但我不懂反复出现四色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killualoki_0910:
就是暗喻两个人的关系吧,毕竟是初识的问题。由四色问题让俩人结识,又由四色问题让俩人结束?这个思路可以接受。四色问题一直是贯穿两个人关系的线,有始有终

月之宴:
四色问题就是寓意有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却难以解答啊。因为四色问题没有被解决,只被计算机验证了,但没有用数学方法验证出来过,所以石泓研究了一辈子还没走出来,说明他是个很偏执的人,它看上是个几何问题,但其实是个代数问题,符合那句关键台词,而且它的题面很通俗易懂,小石泓如果在考卷上做哥德巴赫猜想,小唐川怎么可能一眼看出来……

另外,最后我是觉得,唐川在看四色问题,说明这个事件还是对他的观念有冲击的,小时候他就说过,已经被计算机证明的东西,他不想浪费时间,但最后他在石泓案之后又拿出来看了。

killualoki_0910 
石神是整部小说的眼所在。但很多人对于电影的评价是感觉没有高潮,其实看过日版电影的就知道了,日版电影前面比苏版更加平铺直叙,甚至画面感更差一些,毕竟是个剧版衍生品,但是日版靠最后石神和靖子的相见直接把电影拔高了一个度,也从来不会有人觉得日版没有高潮。所以这也是我从看这个电影一直以来的遗憾,高潮戏的发挥失败直接影响了整部电影的观感,我为整个电影大家的辛苦感到一些郁闷。

另外我刷了6遍了,这也是我刷了这么多遍之后越来越深刻的感觉,苏导和编剧还是对于原著的改编放不开手脚,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既想和原著日版一样突出石神和靖子的情感,表达对于石神献身的震撼,又想拍成悬疑电影让电影冲突性更强,这个在一部电影里其实不适宜放入太多元素,苏导在改编的时候过多的用加法,其实应该也用一些减法,既然调整了顺序,多加入一些唐川还有警方破案的线索,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来描述案件,给唐川揭开真相时候多一些笔墨,会更有悬疑电影真相大白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嫌疑人》原著无疑是出色的,出色的点在于小说不但诡计设置的好,表达的感情也很值得人思考,但是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电影需要有侧重点,东野圭吾小说影视化尤其需要注意侧重点,我个人觉得,如果抽掉一些石神靖子生活片段,多加入一些破案环节,会让整个电影重点更突出,既然中国本土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石神的献身和石神的思维的,那本土化的时候就不用再多下笔墨去描写,大刀破斧直接改成一个纯悬疑侦探电影,也许效果会更好,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

Dearfalse
口红喝茶监狱租车,刻意让陈靖误会,很多细节的确赞,对于节奏我认为不如精简小演员暧昧部分,换成老友重逢感情加深,这样惋惜才更动人。虽然跑步那段作为唐川感情过渡,不过前面应暗示下流浪汉,同去的都没明白为什么在桥上瞎跑,个人感觉唐川站黑板前就顿悟太匆忙了,此处应该细节闪回点明流浪汉

被风吹起的窗帘:
的确,想表达的太多,有点失了中心,显得没有高潮。我没看过原著,最后揭开真相的时候有恍然大悟感,但没有震撼的感觉。同觉得改成纯悬疑破案会更好些。

听听就过:
石神遗憾太多了,从头到尾没有激起观众的同情心,导致唐川的情法理的纠结观众有时候并不能感同身受,这是我最怨念的地方了

poemkim:
导演在石神的日式献祭和唐川的情法理两方面都想要,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边都没有很突出,其实我觉得电影把重点放在齿轮论上可能更好,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也不会显得说教,而且齿轮论也是原著的精髓

killualoki_0910:
其实放在齿轮上相当于就是重点放在破案上了,破案基础上从唐川视角来说教,但导演同时还想要日版石神献身的震撼,还不惜加了一些石神和靖子的片段,最后就是两边都抓两边却都不是很突出了。

而且石神的思维总的来说就很日本武士道,这种思想从根源上就有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的,既然要本土化,其实就不应该突出石神这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的本身就很不接地气,中国人无法理解的,自然也就无法体会教授的纠结。

poemkim:
而且中国版对流浪汉的描写也比较弱,跟日版的处理类似,这样观众看完对于流浪汉的被杀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没有深刻的印象,削弱了唐川揭发真相的动机和纠结,所以有的观众看完感觉整个片子平淡

killualoki_0910:
日版的重点就不在诡计上,戏眼就在石神身上,所以石神在监狱的戏份也给的很足,而中版既然想要加重悬疑部分,还不给流浪汉笔墨就很不合理了,所以说苏导太贪心了,什么都想表达,所以才反而给观众一种高潮无力感。

所以无论是在演技上还是导演上,做减法都是更难需要更多勇气的。苏导是一个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导演就在此,我觉得他是一个喜欢做加法的导演,但是当他知道该怎样做减法的时候,才是一个更大进步的时候。

轻词818:
这版教授交给王凯来演绎是这部电影的幸运吧。中版电影教授相关有些地方的改动我一直不很理解,大到眼镜这种标志性人物特质,小到吃冰淇淋等其他一系列丰富个性的小趣味萌点,要是说为了与日版区分也不至于,毕竟爬山/监狱天花板的图案等日版创作也都拿来用了,导致唐川个人的特质并不多,王凯发布会上讲的关于头毛的争论其实我也觉得高一毛更好,因为对手石泓的表演已经是漫画式不接地气了,反不如将教授设定到云端,进一步拉开两者的差距。天才间的较量是中版电影独有的,但这个点也没有做到极致,有浪费亮点的感觉。以及苏导说唐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然而电影里并没有给出太多空间去渲染这个观点,“杀了无辜的人”一句台词匆匆带过,个人觉得情绪烘托不够。王凯是很善于给小角色丰富血肉的演员,所以教授很鲜活很可爱,换个人来演,说不定会被石神自带的原作设定优势压制的没什么存在感了。说到底还是有点怨念吧,希望以后演员朋友有更自由的空间去展现自己。

killualoki_0910:
其实我觉得还是我说的问题,苏导在一部电影里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他应该做一些减法,比如减少石泓的笔墨,突出破案的部分,这样就更有空间去塑造唐川这个人物了

找不到ID名字:
我也觉得应该稳定一个视角,不一定非必须唐川。但是视角变化会令观众代入感削弱。不过可能也不是苏导的问题,编剧团队人太多了吧,不然剧本也不会拉锯那么多次。

轻词818:
感觉导演在这部戏里把自己和剧组都逼得太紧了,要求所有人都如他设定齿轮般运作,这样一来故事是流畅的,可少了一份灵活。这部剧可以感受到苏导的紧绷,压力太大了吧。这部电影,苏导进步很大。不过成品还是缺乏了些灵气。

Blue_voyage:
这个,算个观后感吧。贴之前稍微犹豫了一会儿,因为似乎多半时候是在挑毛病,不知道放在这个楼里合适不合适,说实话有时候有点掌握不住发言的尺度。反正,不合适的话,删掉它我一点意见也没有。

电影还是挺好看的,至少看完之后心里还留下了一点东西,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有点兴奋,有些画面在脑子里不断回闪,对我而言这就是好电影了。如果可以再看一遍我会很开心,很多电影要说看第二遍想想就觉得受罪。电影里有不少有趣的甚至可以说匠心独运的地方,优点明显,但缺陷也明显。

去年六月份,我在这楼里发过几句议论:“在主要情节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重心可以放在汤川,石神或者靖子身上。如果汤川是第一主角,故事主要从他的视角来展开,那么抽丝剥茧推理的内容可能比较多(当然编剧要补上原著缺少的几环),如果把视角放在石神的立场,也许会侧重心理过程的展示,案件侦破过程变成辅助。。。”

电影的前一部分,看情节设置,似乎是以悬疑刑侦为主线,到后来好像又出现了游移,故事的侧重点和视角都不很固定,其结果是后一半剧情有点散神。推理部分薄弱,没有补充电影需要的环节。第一次看书,看到汤川推出死者是另外一个人,我不很明白,又翻回去找前面的线索,看电影没有这样的便利,必须一环扣一环清清楚楚表现出来,需要提醒观众注意的地方应该着重强调。一些新增的内容诸如撞车之类可有可无,这个时间不如去强化一下案情推理。我同意前几页某位同学(对不起,我没记住ID)说的,编导对原材料的剪裁取舍存在问题,应该自始至终围绕一条主线,以它为根本再去丰富情节。

电影看完,和看《如果蜗牛有爱情》给我的感觉有一点相似,都有很好的部分,精彩的处理,但是都比较可惜,差了那么一点,只要稍微做一点修改,不用动多大的手术,水准就可以显著地上一个台阶。

苏有朋和张开宙,两个导演,给我的印象也有点相似,都有点文艺青年的感觉,喜欢玩点艺术情境,有热情,有想法,肯下功夫,郑重其事,细节上很用心,但叙事和镜头语言的运用还不够老到 (对比一下铁道飞虎,导演明显更会讲故事),某些地方捡起小的丢了大的。影片结尾原本水到渠成的戏剧高潮,已经呼之欲出,像是生生给卡在喉咙口了。蜗牛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高潮平弱缺乏张力。感情收敛不是这个收敛法子,这里不仅仅是剧中人的感情爆发,也是为观众提供释放情绪的出口。他们好像都不怎么考虑观众情绪酝酿的过程,有些地方的剪接,似乎故意不让人尽兴。情节紧凑也不是这么个紧凑法子。

说说主要演员。前两天在楼里看到一篇影评的链接,很快就删了,好像因为那个公共号是一贯不友好人士。但我看完后的感觉和他对演员的评价接近:唐川的遗憾是人设,而石泓的遗憾则是凿痕。

电影里石泓给我的总体感觉,就像是读一本书,有关他的段落,用了加粗的黑体印刷。演员演技外露,是我所认为的那种可以当教材做示范的那种,想知道如何塑造出一个低气压的阴暗颓废的形象?去看看这个吧,怎样造型,怎样调动脸部肌肉,用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语气,现成的样品,可以一样一样分离出来展示给学生看。

一看就知道演员花了大力气琢磨,用心设计方方面面,努力去突出人物的特点。只是,创作过程留下的设计感太强了,棱角没有抹平,或者说外在特征没有完全融会贯通。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苛刻了? 每个角色当然都经过设计,但是最终完成的,应该把凿痕消除,各种特征浑然一体,而不是各自显山露水。对于相当一部分弓马娴熟的演员,这应该也算是一个瓶颈吧。要越过这个点,可能不仅仅是表演技术那么简单。

还是去年六月份那一次说:“书里人物写法,总的感觉,借用一个不那么恰当的类比,石神是油画,草薙是漫画,而写汤川则是素描。汤同学不仅像素描,而且用简笔,几根线条勾出来的轮廓,没有细节,没有颜色,没有灰度,几乎不存在明暗对比。。。”

看书的时候觉得汤川是个没有层次也没有温度的人物,电影为这个角色增加了一些感情,仍旧不够饱满,尤其是与石泓的多侧面以及诸如谋杀爱情献身这样色彩高饱和度的角色相比,唐川显得平淡得多,剧本中的设置仍然像是油画和素描,只不过添上了一些细节。

依靠改编加进的那点东西,演员几乎把剧中有关人物性格感情和心理活动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了,但也没有添油加醋,只是平稳流畅地演绎。石泓无疑是花力气塑造的,能看到他的着力点,唐川却似信马由缰,看不出力气用在了哪里,也看不到技巧的使用。对于一个相对而言不那么浓墨重彩的人物,演员没有特意去显著化自己的表演,也没有强化角色在剧中的存在,让他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几场戏的情绪变化细腻有层次,颇显功力,等以后出了视频,再去仔细看看。像这样的一些细微处理,电影上一闪而过,观众可能不曾留意,但这些细节有助于人物整体上的服帖,没有虚浮翻翘的感觉。

然而,这样的人物有一点吃亏,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影视作品中,读者或观众关注的重点可能都不是人物本身的命运或者情感,而是他所起的作用,他推动案情发展的过程。如果是连续剧也许会好一点,看一个人看得久了,总会生出一点感情。

岂曰无竹:
我倒觉得唐川像水墨,只用一黑一白就可以描摹众生

poemkim:
同意,这部电影有些情节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整体水平就可以提升很大,宙导和苏导共同的问题就是讲故事中心思想不突出,在细节方面纠结太多反而没能牢牢的把握住主线。

 

egooo:

恶是爱的灯下黑——写给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

不知为什么,直到看完整场电影,我都依然是平静的。这种平静也许出于对剧情的了解,也许因为空落落的肚子不足以支撑情绪的波动,原因可能有很多,也都不太重要。

几年前我读到原著小说,对于结尾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我大叫着把它分享给了母亲,没过多久的一个黄昏,我打开客厅的灯,看见她满脸泪水地坐在沙发一角,手里捧着这本灰色封面的小说。是以我想我大概算得上原著粉之一,但作为推理小说的经典之作,这个之一不过是浩浩大军里相当不合格的一个罢了——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其实不常想起这个故事来。出于这个理由,此次观影对我而言既是初见,也应当是重逢,我等待那些遗失的细节被一一寻回,也期待它带给我某些意料之外的冲击。

于是,似乎又回到了开头,当演职人员的名单开始徐徐滚动时,我获得的,更像是意料之外的平静。

整体看来,影片的节奏算是不紧不慢,这种节奏在悬疑片里反倒比较吃亏,好在故事本身足够紧凑,没有明显的拖沓或仓促之感。人物依次出场,主次也算是分明——必须要说,导演对于演员的选择是精准的,这也是我最初看见选角时稍感放心的原因。张鲁一以往给人的印象和这次的角色算是有所对应,形象上无疑是合适的,林心如多年未见新作(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要拿捏这种善良温婉的女性角色应该不难,只是好奇她会如何演绎苦难之中的爆发、纠结与悔恨。比较特别的演员是王凯,唐川(汤川)这个角色在原著中更多担当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角色的存在感非常容易被主线剧情弱化,既不能干扰案情的正常进展,又必须呈现出角色本身的特质和纠葛,演绎起来反而更难。

因为东野圭吾先生在石泓(石神)这个人物的特征展现上着墨甚多,想象他因此变得容易起来。对演员而言,角色本身具有足够强烈的戏剧张力,已经为表演拉开了无穷大的空间,应是幸事。说到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石泓是反派吗?对于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显然不是。但我也记得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疑惑——这是作家的手段,文学的假动作,当这些幌子被表演具象化之后,应该会加倍干扰观众的判断。比较可惜的是,电影中的石泓天才得太不明显,也坏得不太彻底,善与恶都过于内化的情况下,巨大的冲突被消解了,人物因而显得单薄了些。

遗憾之二,监狱的重头戏。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了解原著的观众最为期待的一幕,也可以算是整场电影的唯一高潮,“野兽般的嘶吼”,“呕出了灵魂”,此类文学化的描述一定会让人对电影中的相应情节产生许多想象,但直到影片结束,这个期待已久的爆发点也没有到来——在陈靖跪倒在地时,她声泪俱下的自白竟然让周围不少观众笑出声来。这样的观影体验自然给不了我阅读时的快感,暂且不去讨论观影礼仪的问题,观众无法入戏,不得不说是情绪铺垫没有到位的原因。我想到多年以前看《情书》,也是阅读小说在先,观看电影在后,尽管如此,当渡边博子在雪原中喊出“你好吗”,我依然落下泪来,甚至于她每喊一遍,我也哭得更厉害一点。这是影像的力量,与我是否知晓剧情无关,视听带来的震撼是更加纯粹的,它轻易就击碎人心。

作为观众,我只看见一个佝偻着脊背,沉默寡言、面目模糊的数学教师,却没有能够窥视到石泓真正的内在世界,那里应当汹涌又深邃,有着超乎常人的宁静,也有如火山喷发般的激情,这才是这个人物的力量所在。

比起石泓,唐川是更容易流于表面的角色。

剔除了“潇洒”、“风流”这些词汇,走入观众视野之中的唐川,足够高傲挺拔,却多了一点儿中国特色的学术型朴实。穿着得体但绝不张扬,行事严谨却处处流露出天才式的幽默,他无疑是孤高的,同时,却也懂得悲悯的心怀。

这样的人物当然别具魅力,前提是,在以他为绝对主角的世界里。《嫌疑人x的献身》不是这样的世界,他所背负的责任,是要替导演讲出这个故事,要讲好,更要讲明白。

初登场的那场演讲,不难看出王凯在面对与个体经验差异过大的身份时,稍稍泄露的一点点生涩。但很快,一个生动的高知分子形象就被演员寥寥几笔带了出来。可以发现王凯在这部影片中刻意重塑了自己的声调,使其更贴合唐川这个角色的人物形象,诸如高傲、自负等属于天才的性格特征也由此不动声色地递到了观众手中。

苏有朋导演对罗淼的扮演者叶祖新说过,你是人,唐川是神。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对世事的洞察力是惊人的,在这个层面上,他看案情、看人事都近似于上帝视角。但王凯说,唐川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在与昔日老友重逢时,我们看见了真诚至极的喜悦,在得知真相时,他的痛苦虽有压抑,却也能让观众确确实实地触摸到。困惑属于在谜题里打转的人,纠结却藏在最清明的目光中,关于真相,他受到的震撼不亚于陈靖或罗淼,因为他是第一个解出答案的人,也会是唯一一个。

他是石泓精密算式中的意外。

既然真相会让人痛苦,那追寻真相的意义又是什么?这其中错综复杂的情感与立场,在唐川又一次经过河堤,并再次因为那些“无用的齿轮”而伫足时,已经不言而喻。我们太容易因为爱的昭彰,而忽视了等量的恶——这种灯下黑,同样也是作家的手段,文学的假动作。在接近尾声的部分,唐川流了两次眼泪,一次是因为无辜的死,一次是因为比死更冷的爱。在石泓从头“收”到尾的情绪之中,唐川的这两次流泪,成为了观众和电影仅有的“放”。

我很感激这一点点“放”,它终于撼动了我由始至终的平静,虽然也是克制的,但出海口再小,河流毕竟有了方向。

距离这场点映已经过去了三天,有些细节我已经记不太清,3月31号正式上映时,我还会再次前往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它当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瑜是敢于抵住如潮压力之勇气,是氛围与细节忠于原著却不乏新意的处女座精神,又或者,只是那两滴眼泪。

世上本没有神,也没有无用的齿轮。

评论
热度(615)

© 伯伦希尔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