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不问爱恨问苍生——《嫌疑人x的献身》

这个版本的教授,盛气凌人的外表下,充满了明亮温暖的人情味。


日式凉薄与中式基础教育最后的余晖

作者:LumiereNoire

好了事到如今,各路高人已经把我想到的没想到的全都给分析透彻了,感觉这个影评写不写也没有什么要紧。随便记一下看电影过程中脑子里跑过的火车。

首先这个故事的改编难度太大(其实只要是东野圭吾,改编难度就大,各位买IP的人求你们睁睁眼,东野是社会派推理的翘楚,社会派,谢谢,是根植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阶层结构和经济基础上的,您花那个大价钱还不如去买一下绫辻行人和岛田庄司,本格推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都方便移植),导致这个故事变成国内版之后除了细节上需要国产化(例如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公共自行车、学校活动收集旧书等等),在价值观内核上更不能跟大众逆着来。从观影后小情侣们的【我可不要这么被爱】、B站吐槽博主的【嫌疑人x白献身】、法学生的【懂法多重要】、大妈们的【本来就是正当防卫吧】、老两口的【这年轻人好,正气】来看,求而不得只能献身的爱反而成了中青年宅男们寄托情思的小众话题。

再来看书、日版(电影)、中版(电影)的几个不同处理。重要的方面你圈高人已经分析了个遍,我就捡点漏说说细枝末节。

一是川泓二人的关系

这里分三个层面:

第一,唐川和石泓到底是好友还是宿敌?都不是。

一方面他们相识于追求真理大于认识世界的少年时代,原著和日版里的大学时期(汤川当时还是长发金链的轻狂少年),中版里是傲气冲天不搞奥赛不舒服的中学年代。川、泓对彼此来说都是互相看不起又唯一互相看得起的同龄人(这一段某些没经历过成绩争霸战和考试中跟人比赛谁先交卷的中青年宅男可以跳过不看,你们不会理解的),唐川自以为了解石泓,没错,他对那个执拗地研究四色问题的石泓确实很了解,可是他并不知道毕业后石泓的困境、社会给他的困境(高小琴说得好,侯亮平你别以为了解发小,十几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好了,水军发串行了)。然而唐川不在乎,唐川是个妙人,并不会像我国绝大多数同学会一样见面就在老同学身上找现实给他造成的创伤然后挨个戳过去,唐川的唯一关注点【你还是那个跟我一样聪明的人对吧】令石泓也很开心。原著里汤川就直接睡过去了,日版加了一段半夜石神从数学中偶然抽回神志、起身给熟睡的汤川披上一条毯子的戏份,这个细节在以礼节式凉薄为常态的日式文化中显得格外打动人心,也为两个人物增色不少,汤川能够无防备地安睡,石神能够把老友排到仅次于数学的第二顺位,都令人动容;相比起来,中版处理略有仓促,除了  唐老师第二天早上一身白衬衫马甲扣子扣得人心慌意乱之外,再没有什么令人心弦一动的地方。或许前一晚唐老师抬起酒杯欣慰一笑也非常美,足以构成另一个经典桥段,但却因为石泓在表演中过于退缩的处理,使得两边的戏不对等不衔接。日版里虽然同样是一个傲娇孤高,一个沉默低调,然而在戏的“势”上,石神是不输汤川的,因为石神的内心是数学、是理性世界,在这一体系下他跟汤川完全平等,不存在世俗评价体系里的自惭形秽,因此他的低调,低得稳健有力、毫不退让。

第二,石泓对唐川到底有没有杀意?有过,但未持续。(个人观点,供探讨)

日版的爬雪山和中版的山间远足都是川、泓重头戏,两边都是两位男主进入无人之境交心谈心,也同样都被导演用了一小段叙诡的手法,即一度令观众以为石泓(石神)要杀唐川(汤川)灭口。但是石泓对唐川到底有没有杀意,我好奇为什么没有影评针对这个重要谜题展开讨论。从张老师访谈中提到的苏导想法来看,至少中版是有的,杀意也很正常,同样是出自于纯粹理性的判断,唐川有怀疑,而且是咄咄逼人的坚定怀疑(手表一段),虽然掉进了我挖好的坑(怀疑我而不是我邻居),但以他的头脑,解题是迟早的事,所以在笔直地通往理性判定的路途上,唐川确实该死。但是这个杀意,个人认为非常短暂。杀意的消散,以【冬天再来看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为信号,迷雾深林无疑是石泓内心世界的外化象征,第一次邀请人进来,很可能会因为排异反应杀死入侵者,而第二次邀请就是一种许可与认同了。为什么不杀?首先俺们是熟人社会,失踪一个人简直牵一发动全身,成本太高;其次唐川他舍不得杀,无关cp,单纯就【世另我】的概念来讲,唐川对石泓是宝贵的,不可或缺的,不希望抹杀的。(石泓对唐川也一样,甚至在【世另我】幻灭之后唐川依然拒绝面对现实,痛苦于为什么石泓要自毁)

第三,为什么说唐川与石泓是正面对撞的硬质灵魂,最后各碎一角,各自残缺?

手腕老师分析的【汤川学的磨损】我认为已经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压根就不是一个谁赢谁输的对决(所以我才会在每次的短评里都要车轱辘张鲁一剧末【再见了唐川,是我赢了】瞎落重音是多么的OOC,是对原著石神和中版石泓多么大的背叛与摧毁),因为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石泓精心织就的迷局被破除、献祭了自己却换不来得偿所愿,唐川自以为寻回的心友原来在与自己重逢前就已经自我毁灭了。现实对人的磨损,莫过于将纯粹少年丢进齿轮里,看着他们彼此绞碎。唐川在发现石泓杀了流浪汉只为故布疑阵时,就已经向少年时代的两人告别了,也许如果永远找不到心友,唐川会一直停留在【毕业后我找了你好几次,都没找到】的时代,失而复得后他还试探对方是否一如既往爱数学,得到验证之后这最后的戒备也放下了,满心欢喜地拥抱世界,在罗淼对石泓起疑时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防卫心理,本能地认为石泓绝不可能杀人,只是没想到世界在故事还没开始时就给他埋伏了一只捕兽夹,于是最后的得而复失,其伤其痛可想而知。然而结局又似乎并不坏,石泓认罪伏法,多半是无期,他对唐川说【这里很适合研究数学问题】,躺在监狱里天花板上浮现的是地图四色问题的无限延伸,却并不是陈婧母女可望不可即的音容笑貌,理性世界仍然是他可以依赖的乌托邦;唐川痛苦中拾起少年时已决定无需关注的《四色问题》书,心有缺损但一切如常。

这道题,难,太难了,但并不是不能解。

川泓二人的关系就说到这里。

二是故事的时代落点

为什么这是一个落脚在2016年4月的哈尔滨的故事(从陈婧的不在场证明是《疯狂动物城》的电影票根可以知道,正是发生在当下)?

上回我说到,这是一个关于高中没有事千万不能搞竞赛的故事,你们高智商孤寂都很苦了我们知道,可是谁让你们自己发现自己是天才了呢。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用三个看似可以抽离背景的经典构造的人物能够向后回溯,还原出世界运行的年轮。有亲友问我为什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哈尔滨,而不是跟日系调调更类似的包邮区。我回答只有三十年前经历过下岗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凋敝与落日余晖,才能够表现出这本2005年出版的原著小说所描绘的日本经济泡沫结束15年之后的社会景象。社会的潮水流过之后,在人身上留下痕迹。

唐川与石泓的年少情谊是有时代背景和时代共鸣的,与他们两位差不多年龄(高中毕业之后15年多未见,算起来应该是31~33岁)的我们,在读书期间正处在一个智力资本决定优越度的环境里,阶级固化还在形核结晶的过程中,高考和竞赛还是绝大多数高中生通往“人上人”之梦的主流出路(围观《最好的我们》书迷的只言片语,我也确认了这一概括的普适性),高考数学题也还没有变得像后来那么水,甚至都还没有自主招生,拼分数、拼竞赛奖、硬碰硬地比试谁最会做偏题怪题难题。这样的环境下结成的友谊或者说认同感(川泓之间,认同感大于友谊),必然是智力上的“你懂我懂你懂我”,交流起来电光火石,交相辉映。成年之后重逢,自然是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桃花源记式追忆,智力上的互认可以带来一贯理性的唐川破例进行非理性直觉信任(在罗淼怀疑石泓时一口认定石泓不可能,几乎无分析,所谓“价值观围绕数学建立”更像是之后找补),也可以带来献祭自身和他人性命也再所不惜的石泓破例留下唐川这个唯一的漏洞不去处理。

富奸,不对是傅坚,的生存状态以及最终死亡,流浪汉群落的存在与平衡,陈婧的职业及其变化,也有着合理的时代烙印,在实体经济逐渐溃退的环境里,滋生出破碎的家庭、孤苦的单亲妈妈、打老婆的赌徒、欠债的地下赌场、既流离失所又稳定存在的城市隐形人,才不会让人觉得是个例或者是为戏剧冲突而安放的人物。


唯一难以落地的,是这日式的凉薄与哈尔滨人民的热情入世略有违和。一个拍凶案现场勘查戏都会引来普通市民争相拨打本地媒体新闻热线要求跟进命案报道的城市,与东京都那种凉飕飕冷冰冰默认隔壁邻居之间不会认识的环境,真的太不一样了。

三是故事内核

这【是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见仁见智,然而希望这不是个令部分人觉得可以撸一发的故事)

原著与日版电影里是爱情故事吗?东野圭吾说【私の考える最大の纯爱、最高のトリック】。最宏大的纯爱,最高的诡计,然而几个版本中恐怕只有删除了汤川的韩版是恋爱脑,为什么要删除汤川呢?因为但凡汤川存在,你们就断然恋爱脑不起来。(故而也可以理解为何那么多代入石神疯狂yy与落难的独身女神相知相爱的中青年老男人如此仇视汤川学,汤川是理工科推理的典范人物,而应用物理系简直是工业化与现代性的化身,理工科,啧啧,多么冷硬入世又毫不含糊,与吃绝户娶寡妇的传统山村文化必须是格格不入的。)然而石神真的很冤枉了,纯粹的理性、抛弃世俗法则的极致单纯,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天才对他眼中世界的守护(流浪汉没进入他的眼中抱歉咯,但这就是石神的世界,你也没办法),若将其拗成男男女女,变成心窝窝里伸出一只小钩子、想与女神发展一点小情爱,你说东野到底打人不打人?再者,霓虹金所谓的纯爱,指的是无性之爱。

再来说中版,与讲求【极致】的日本文化不同,中国人骨子里丢不掉的【分寸感】,讲究中庸,讲究恰当,讲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讲究大恩即大仇(曾经钢之炼金术师一度给我非常中国的感觉就是因为它竟然在日本文化背景下大力推出了【等价交换】的概念,一时间简直利刃斩破清风,在一众妖艳贱货动漫中显得格外出尘脱俗,好了水军又抄串行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果你硬要推崇献祭,推崇不等价交换,这个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可以想象了。

其实嫌疑人这本书,作者是明写石神、暗写汤川,石神的悲剧与献身引人唏嘘,然而全书的立意和落脚其实都在汤川赖以生存的理性得到一个同样强大的灵魂来共鸣vs汤川温厚悲悯的人性(这一点在《盛夏的方程式》中体现得更充分,我也更喜欢方程式这个故事)在面对法理时怆然撕裂的两难纠葛上。日版电影里堤真一强大的演技力给角色很多加持,而福山本人即汤川(这一点我以前论述过,故不赘述,感兴趣的请在我首页搜索“福山雅治”)外加有电视剧铺陈人设,两角色形成均势问题不大。伽利略系列中如果缺少了嫌疑人这一篇,那么汤川学的人物形象是单薄的,仅仅承担了天才侦探的任务;而如果单单只读一本嫌疑人却罔顾系列作品的存在,那么汤川学的形象则是弱小的,理工科推理的基本人设无法树立,在戏剧性和悲剧性极强、情绪烈度巨大的石神面前根本不能称得上一个正经角色。所以中版唐川面临的难度,可谓太大了。

说回我们教授,汤川学的最大魅力,不是理科怪咖的二次元萌感,也不是头脑聪明、运动全能的完美男主光环,而是他在锐利敏捷、冷面清高之下不可忽视的温厚底色。这种温厚感,属于一个因为爱理性世界而疏离俗世但却对人类抱有最宽容平等好感的知识分子。

最后说说石神,即使单论石神这个人物的艺术成就,也并不是所谓的献祭之爱,而是纯粹理性下异常天赋与寻常世界的撞击,是同样纯粹理性的汤川学的B面,是作为伽利略全系列的主角与灵魂人物汤川学副教授的对照组而存在的。同样的理性灵魂,同为天才,汤川跟世界达成了和解,石神没有,石神选择了最大限度地回避与世界的冲突,而当这个冲突无法回避时,他还是会选择自身的逻辑而非妥协于世界的逻辑。跟他有多爱婧子还真没太大关系。(好,这时候就有人出来说了,你又不是东野圭吾的蛔虫,你懂什么?好吧,你们也不是,略略略)

changnianyuxin
唐川的温厚悲悯使他必须解开真相;而石泓的献祭绝不会是表面上看似的因为爱情

沧海鱼舟:
看似是推理,实则是爱情。看似是爱情,实则是人间百态,世事无常。

喜欢自恋的莱恩先森:
难怪我看到成年后的二人初次见面的时候,石泓总是一种瑟缩的、像某种小动物的萌态让我觉得别扭,也会让观众兴起有基情的讪笑,他们在理性世界里本应是势均力敌的,可没有表现出来。可惜……

月下听马蹄:
我没看过小说  但是看完电影以后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唐川和石泓是一体两面的,感觉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讨论个人的意义,到底是不是无用的齿轮。我觉得相对于石泓当前的落魄来说,唐川是一条隐线。他当年那么高傲的一个人,如今不过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副教授而已,石泓的困惑他没有过么?

然而教授明显是比石泓豁达太多,所以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我觉得石泓还处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教授已经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高加索的囚徒:
所以各路中年大叔影评人特别欣赏石泓,因为中国男人自古以来都喜欢救风尘,石泓是另一种杰克苏,满足了宅男拯救自己喜欢的女神的一种幻想。

我也一直奇怪为什么所有的影评都不关心森林那一段,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非常隐喻和意象化,是两人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空间的折射,也是一场最后的告别。

弥滴:
非常赞同你对唐石之间少年时代友谊关系的解读,这的确是大部份中青年文科出身的男肥宅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根本没经历过。

如果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格局大一点,站得高一点,去掉所谓的法理挣扎,而是以唐教授的视角,带我们去观摩石泓、陈婧、傅坚还有流浪汉这些“磨损的中国式背景”,也许是一个能拿奖的电影。(PS,我特别喜欢LumiereNoire老工业基地余晕的解读,这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有含金量的影评之一)

陪大猫细水长流:
遗憾的艺术,苏导还是中规中矩了一点,本土化与还原原著这两者之间本就存在矛盾,但苏导哪个也没舍弃,他努力在矛盾中找平衡,所以电影有的地方看起来很拧巴,这种拧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电影的质量。

kkw-青瓷:
苏导眼界放的不够宽,外加编剧在立意上有点倾斜,想表达的纯爱和情理都有点飘忽,心、力都只达到一半。本土框架下日式的悲喜核心还存在,难免会有点僵硬。不过惊喜的是苏导对于“爱”“恩”的解读没有落套往言情方向走,很幸运。对于唐川我还是抱有遗憾

大狮子家的沈二丸呐:
社会推理本土化改编太难了,我们长期积淀的社会格局与时代背景太不相同,教育背景与机制也大有不同。这注定中版会存在太多缺憾但毕竟我们还是在如此多的限制里感受到了唐川对于这个世界的悲悯,温厚和和解,川泓两个灵魂的碰撞,也算一种成功吧。



苏有朋的中国情怀与信仰

作者:天窗投影

说不是影评,因为我只一刷。而这个电影,以我不再耳聪目明的状况,恐怕至少要三刷才能不忘失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精妙处。

刚看到这句话,没有标明出处。但这几天我也在微博看到几条类似的评论:“不要求回报的爱情才是最高尚的。虽然他杀人了,但是他杀人的动机值得,然后我流泪了。”

这到底算不算“不要求回报”?如果是,那为何看到心仪的对象有人追,就在课堂对学生发飙?这到底算不算爱情?爱情是甚么?世间的爱,绝大部份是一种我爱执。以此为名,可以从容赴死,甚至杀及无辜,都不影响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感觉良好。

这是典型的东洋美学。包括对藩主天皇效忠的武士军人,再怎么滥杀无辜,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那样的“忠执”极为可歌可泣。那样的“忠”跟“不要求回报的爱情”又何其相似?

但中版剧本再怎么接近东野原著,掌镜的苏有朋毕竟在台湾教改前受过完整的儒家教育(我猜他不仅读过《论语》《诗经》,很可能连朱注郑笺都背过),藉镜头光影的移转与王凯眼神表情隐约变幻,这个电影就有了许多非日本元素。

比如说“摆小摊和跳广场舞的那个画面,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石泓视角的,一次是唐川视角的。石泓视角里,里头的人死气沉沉,脸上木生生的。唐川视角里,卖小吃的老板娘咧嘴笑着,流浪汉也在很认真的做东西填饱肚子。”这不就是玄奘大师所创汉传唯识宗的“心外无境”“万法唯识”?

“翻《嫌疑人》这种片子,估计审查是槛,尤其讨论所谓人性两面,尺度真要拿捏”——稍为用心些的评论者都会注意到中版“人性两面”这个特色。人性其实复杂。电影里交待了石泓背离常轨的人生之种种前因后果;对这一切,日本式的反应也有一种唯美的歌咏赞叹,这原是日本美学的特色。但物理学家唐川有儒佛浸润的中国知识分子特质(即使他本人无宗教信仰),他的平等心令精英普罗的诤辩毫无意义(最先个打动我的是石泓唐川走过乞者时的两个镜头)。做为一切了然的旁观者,他的悲悯哀伤超过一切;但他不会乱了方寸。这个人物是苏有朋的说书人与电影的灵魂,没有唐川就没有苏有朋的《嫌疑人》。

“人设单薄,但演绎的、呈现出的最终效果并不单薄。看似旁观的第三者,却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推动剧情的发展,真相的揭开。我对唐川的评价是‘文殊’。有大智却又大悲。看似强大、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对友人堕落的无能为力。即使目空一切的菩萨,也曾经是凡人,感受着凡人的一切苦楚”。可以说,王凯必须在唐川这角色上,,用最平静简洁的言动去表述苏有朋的中国元素与信仰。批评王凯演技的,若非预设立场,就是完全没有思维过中日文化的差异面。


踏雪十八:
这片子最惊讶于我的地方在于苏有朋本土化后竟然立足于大处!全片虽讲的是嫌疑人的献身,但他并没有赞美这种献身,并没有拍的伟大,相比于石泓为爱人献身的爱,导演着眼于唐川对奔跑过时的芸芸众生的爱,两相碰撞,前者阴沉自我悲情的情爱在后者悲悯柔软众生的大爱面前苍白无力,也让此片一下子大气了!

w南沐w
当时看书的时候看到最后揭晓的时刻非常震惊。“技师”这个伏笔前几章就埋下了,一开始以为是环境描写没怎么注意……“技师”是个可怜人啊。

和风社工:
即使我们接触了露宿者这么久,也感慨于东野圭吾对这个群体生存状态的细致刻画,简洁、凝练,却又活灵活现。他们的无奈和被遗忘,一切都那么真实而残酷。

洛书青城:
相当残酷又真实的现实。我还记得当初我读《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收录的一篇短篇小说叫《纳粹学徒》,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流浪汉,因为太常见,所以不会有人关心他们,死活都不会有人知道,消失了就消失了。所以他们才会被杀人狂选中,即使一连杀死了十几个,警察也不会认真去调查。

读东野的书,我不止一次感到日本人和中国人在一些大是大非的观点面前看法是不同的,但是唐川让我能理解,更能被我所接受。

猫猫养的兔美人:
确实,看东野圭吾的书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里头的日本人及日本社会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白夜行,让我觉得有些三观不合,看不下去,只有嫌疑人,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欣慰,在法律面前没有爱与献身一说,只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洛书青城:
东野的书有的注重推理,有的侧重情感。嫌疑人可以说是不多的二者兼得。说到《白夜行》,其实我觉得前因后果并不难猜,我几乎是看到一半就大概明白了。读《白夜行》我不愿从三观进行批判,而更愿意领略它的悲剧之美,这样就好接受了。然而说到三观问题,《白夜行》只不过讲的是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悲剧人生。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姊妹篇《幻夜》,看完那个你就会觉得《白夜行》温柔很多了。但我认为《幻夜》的个体价值较《白夜行》有重合之嫌,没有别的太大价值。只能简单的说,以恶行走世间,并且功成名就。说到这里我又想起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来了,但是两相一比,《幻夜》的恶能让你生出反胃般的不快。

时间里有玫瑰_honey
本土化的作品,多了中国式的慈悲。美滋生欲望,爱滋生罪恶,被他人作践的可怜人们作践着他人。而王凯的唐川像温柔的神祗,他怜悯,他愤怒,他悲伤,他含泪坚定地斩断与纠缠罪恶的爱的藤蔓,看似无情,其实至仁。最后一个镜头,王凯的身形融化在一片炫目的光里,好像阳光穿透浓雾,光明回到世间。

闪灵爱:
《嫌疑人X的献身》戏眼在于石神崩溃,原著形容他“脸色灰败如土,口中发出像念咒的呢喃声,发出野兽般的咆哮,夹杂了绝望与混乱的哀嚎。“日版最接近原著精髓,类似神风敢死队献祭,表达决绝,呕出灵魂。韩版表达更煽情,愤怒基因一以贯之。同一角色,见仁见智,民族性差异,情绪微妙,一眼望三国

弥滴:
日本人爱樱花,会觉得只要能盛放,那么马上就飘落也无所谓,灿烂地死,是终极理想,所以,石神这个人是建立在这种民族性上的。中国人爱牡丹,讲究的是天皇老子虽命“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但牡丹宁焦骨,气节如磐石,抵抗一切也要保持对天理的坚持。所以中国版的石老师显得多余而又猥琐,没有他住隔壁,坏人死了,正常人防卫过度,而流浪汉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有了他,世界上也不过再发生一起脑内高潮自我满足过度造成恶性犯罪事件,石老师真是中国电影中不多见的不合时宜的多余的人。

天窗投影:
“石神这个人物,确实太日本了”也就是說,三個電影,中国版最突出最精彩的部份在唐川這個人物。我是中國情懷控,誰能不落言詮的帶出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就站他。王凱至今沒有讓我失望過,他在这个日式的故事氛围里表达出了中国式的感情

红袖添香夜读剧本:
看腻了一切“没有把中国人的戏拍出日本精神太惋惜”的假模假样。——美版《无间风云》完全不同港版《无间道》的内核才使其获得奥斯卡提名。对中国文化无形自卑感到底哪里来?

跪久了的人,爬起来直立行走会很不适应。常年喝5块钱一瓶的散装白酒的人,品不出茅台和五粮液的区别。

 

迷鹿:

 

【温和的黎明】《嫌疑人X的献身》观后感

还是去了影院。真的喜欢一个人,比起给自己找理由,我遵从了内心的愿望。

我们认识这么久,你知道我喜欢他。

没看过原著,看过电影,今天这一场。我写的不是影评,只是个观后感,简单的,作为留念。

首先,给叶祖新十分,给罗淼十分。十分给演技,十分给人设。聪明,勇敢,有情,我看到这样的罗淼,而罗淼是叶祖新赋予的人格,叶子的功力到了,对人物的把握自然流露,演技精致不浮夸,宠辱不惊,踏实的让人惊艳。照面的时候我认出叶子的脸,那之后我只看到罗淼。

背影都是戏的张鲁一。后脑勺都凛然正气的王凯。演技不给十分,你当我瞎。对这俩人没什么好说的,非要说,老张眼睛真亮,老王长腿细又直。

我更想说说两个主要角色和这个故事。

唐川的人设我给十二分,多出来的两分后面再说。

无疑会有很多人同情石泓,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的同情,仅仅出于对他一片痴情的敬意。石天才是他,石呆子也是他,“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的命批,意外的适合他。石泓败给唐川,不是不够聪明,他甚至比唐川更聪明一点,在他几乎完成全部计划的时候,唐川才反将一军,既是故事的戏剧性,也是故事深意的所在,他们的较量真不是聪明不聪明的事,而是人格,说的具体一点,是气量,石泓没有唐川气量大,所以他输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远一点,从前阵子被炒得很热的“正当防卫”说起,由彼及此,不觉得陈婧杀人如此眼熟吗?

子之爱母,永远不若母之爱子,傅坚长期殴打勒索陈婧母女的事实足以造成长期的心理恐惧,矛盾爆发的那个晚上,傅坚强闯民宅,言语猥亵未成年少女,称“发育的好过两年也可以去卖”,陈婧出于惧怕女儿受伤害拿出现金,傅坚钱财到手才放过晓欣,这是抢劫,而且是入室抢劫,罪加一等。其后意图强暴陈婧,这是强奸未遂。晓欣救母打伤傅坚,未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傅坚转而殴打晓欣,以他嗜赌和长期殴打陈婧(无论离婚前后)来看,暴力倾向足以使陈婧相信他真的会打死晓欣这个非亲生女儿。厨房就在附近,陈婧没想用刀砍或者铁锤砸而是选了择用电线勒,固然情急,但情急之中仍能看出她本性善良,何况陈婧本人也是个长期逆来顺受的软性子,她不是蓄意杀人,她是情急失控。如果我们非要对陈婧落井下石,非说不是正当防卫,那么过失杀人够了么?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过失杀人七年顶格,我们假设命运对陈婧就是抱有深深的恶意,七年后我相信她仍能保持苦难都不能减损的她的善良高贵,她一贯如此,我们再更加恶意的不考虑种种减刑的可能,在可爱的晓欣21岁的时候,她们母女也能最终团圆了。这是故事原本正常的最坏的结局。没有后来那么惨烈不是么?

故事在石泓敲门的一刻改变。

如果晓欣的话还只是让第一时间想去自首的陈婧动摇,石泓的行为则彻底压垮了她心中的天平。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石泓与陈婧面临审判,影片结束在唐川走进灿烂阳光的时刻,那后来呢?如果能再推送一下审判结果,影片另一重意义就会更分明了。

审判的结果会很惨,惨的超出预期,惨的让我们发现,聪明不是智慧,牺牲不是格局。

蓄意杀死无辜之人,论罪行,石泓要比陈婧恶劣的多,故意杀人的罪名他跑不了,这意味着没有从轻情节十年起刑,何况他还有妨碍侦查、“袭警”、“包庇犯罪”诸多嫌疑,此外他向警方坦白的是杀死傅坚而非流浪汉,自首的情节就很难成立,十年,无期,还是死刑?无论哪种,他平静的人生真的毁了。

我不知石泓计划杀人的一刻有没有想过,陈婧这个善良的女人该怎么面对两条人命因她而死的真相?他一开始就打算献身了,这样背在陈婧身上的人命就变成了三条。阳光雨露,他这样看待她,而我们眼中,她也确实如此,一个原本无罪的人,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谁来拯救她洁白无瑕的灵魂免于愧疚煎熬。

陈婧救过他的命,可他也把陈婧带向了深渊。
影片看到后来我不再纠结片名,他真的是嫌疑人啊。

说回唐川。聪明,勇敢,有情,他每一样都有,却很难说他在影片里把哪一样表现到极致,聪明有情石泓珠玉在前,勇敢机智罗淼不逞多让,他表现的除了我们能直观看见的,更是一种深沉的正义感。

这个问题难吗?很难。唐川摸索到全部真相之后他也为难,但他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且是毫不犹豫。

他没有“我的朋友、知己、老同学绝不会犯错”,他没有抱怨那个人不惜伤害他,他关掉监控,侦查机关尚未掌握的犯罪,石泓依然可以自首。他该做的都做了,被拒绝也好被欺骗也罢,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他表现出过硬的业务素质,作为一个人,他表现出超脱一般人性的格局,他的气量使他从一开始就从高处统观全局,所以他能怀疑到嫌疑人身上,所以他能破案,所以我说,石泓输在一个气量,他始终挣扎在至情至性的囹圄中没有出来,他的情太深,他的情太窄,为爱杀人,又为相知不杀唐川,他的一切都是基于一个情字,他是被困在高山上的数学家,他爱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照耀播撒到他身上的阳光雨露。给石泓的人设十分,全被情字感动,给唐川的人设十二,因为他多了一分气量,多了一分格局。

我不知会不会有人困惑,唐川为什么不能成全石泓?

石泓所作所为为一个“情”,唐川所作所为却为一个“惜”,如果一切本来就是错的,那它就不该再错下去,人也好情也罢,都该被珍重爱惜。

唐川并非因主角而可爱,石泓也并非因为配角而活该。我们无法忽略性格和际遇对石泓后来选择的影响,但我们更应该清楚,犯罪是多大的恶行。故事里的流浪汉已经是社会的底层,他的命却不会因此不宝贵,他不该无声无息的死了,即便行凶者为他偿命。犯罪没有一天不在发生,我们也没有一天不在同犯罪作斗争,因为犯罪不会消失我们就不加阻止么?从来不是也从来不能,唯有雷霆铁腕惩治暴徒,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补偿更是一种全社会的决心,所以我们所在的世界依然邪不胜正,我们的天空依然日月昭彰。真正的执法者走在一条他们有生之年走不到尽头的路上,看不到终点却还要做,这些人要的不是终点,远大的理想留给少年,那时的他们只想守护能够到的一切。我们制定法律,献给它崇高地位,它理应被服从,没有例外,没有网开一面,只有罪与非罪,只有情节轻重。唐川是个警察,他有他的天职,他对他职责诚恳的贯彻使我们相信,我们被他代表的他们一视同仁的保护,自始至终,无一例外。

很好的故事,很好的人设,当然也有很好的节奏,它一点都不烧脑,没有夸张的设定,我看这片子,初觉平淡,但回味起来,也许它本就没想那么盛气凌人,没想把于情于理的思考强加于人。没有一个角色在那里长篇大论,但用心看了,故事和人物自会在我们心底投下影子,在这件事上,谢谢我喜欢的那个人,我为我喜欢的人用心,我喜欢的人馈我以正直信念。

我爱唐川,谢谢把他带到我们面前的所有人,在最终的呈现里,唐川是个警察,像这个故事里所有警察一样从头到尾没有拔枪冲人,而是凭他们的存在就让人觉得无比安心。

希望你也喜欢这部电影,喜欢我喜欢的那个人。

PS.本篇命名为《温和的黎明》,我不打算扣题了。

 

评论
热度(142)

© 伯伦希尔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