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盘点德国足球官方纪录片系列

作者:七宝

说起德国电影,里芬斯塔尔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说起记录电影,《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更是绕不开的丰碑。德国电影的传统,一如德意志民族——团结,严谨,求胜欲,集体主义。德国的这种精神,如果不加遏制,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电影《浪潮》也用一个故事,重新演绎了可怕的后果。但是这种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力量,强调强者的精神同足球这一团队运动结合一起,德意志的民族性就可以演化为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2014年11月,德国队为今年世界杯拍摄的纪录片《球队》终于在德国本土上映了,几乎所有相关的新闻都提到了杰拉德在德国队半决赛后的那句话:“巴西队有内马尔,阿根廷队有梅西,葡萄牙队有C罗,德国则拥有一整支球队。”只可惜,网上除了德国队出席影片首映式的新闻,只有零零散散的一点点照片和视频,最惹眼的当然是德国队的搞笑大王穆二勒同学:不仅有他训练假摔定位球的照片(那个喜剧动作果然是提前演练的战术),还有他一身巴伐利亚裙子给大家端盘子的镜头。

新闻的标题往往还有一个说明:2014年世界杯德国夺得冠军的影片。这样的标题容易给人们一个误解:德国人是因为夺冠才拍此片的。事实上,德国人有热衷拍摄体育片、纪录片的传统(这个传统好像貌似来自臭名昭著的纳粹宣传部)。最近三届,他们都把球队在世界杯的表现拍成了纪录片电影,然后剪辑放映。当然,这首先依赖于世界第一运动本身的魅力:技术、战术、团队精神、相对漫长的赛制,种种都有的拍;其次也依赖于德国足球队的实力和成绩。想想看,如果拍的是中国足球队,决赛阶段的比赛一共也就三场,最高境界也就是“快乐足球”了。八年前,德国人把在德国本土举办的世界杯比赛拍成了一部长达一百多分钟的纪录片,而且起了一个非常文艺的名字《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不过,那也不是描写德国足球队的第一部片子,在10年前,还有部描写德国队第一次在瑞士夺得世界杯的故事片《伯尔尼奇迹》,据说曾经让很多德国老人哭泣着走出影院,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普通德国人,在他们心目中,还是电影更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吧。更凑巧的是,这俩片子是同一个导演拍摄的。所以,就先说说这两部和德国足球相关的影片吧。

《伯尔尼奇迹》写的是1954年战后西德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并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表面看是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核心讲得却是足球作为一种凝聚力,如何弥补战后家庭的裂痕、团结并鼓舞迷茫的民众,帮助一个民族和国家重新腾飞。它从一个孩子马蒂亚斯的视角出发去审视二战后的德国(从儿童视角出发貌似也是德国电影爱用的手法之一,比如《铁皮鼓》。而且这些娃通常都长得并不可爱,呆萌呆萌的):从战俘营归来的父亲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温暖的父爱,反而处处看自己不顺眼,甚至把自己最爱的小兔子烧了当肉吃;一直爱护自己的母亲和哥哥姐姐,在父亲的淫威之下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保护,本来期盼的团圆给家庭带来的却是窒息;懦弱的个性和几乎为零的球技让自己在街头也不能得到伙伴们的尊重;唯一的快乐就是当拉恩的跟班,因为拉恩说,有马蒂亚斯在,球队就能获得胜利。结局自然是Happy Ending,儿子尝试去理解父亲,父亲努力消除父子间的隔阂,甚至亲自驾车送儿子去现场看决赛。而拉恩也不负众望,在马蒂亚斯的注视下,踢进了反超比分获得冠军的制胜一球。片尾,庆祝的列车在霞光中开向远方,铁路两边,是充满生机的翠绿与金黄,仿佛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正在走向复兴。

电影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阿迪为德国足球队设计了可以换鞋钉的足球鞋,这个技术上的进步是德国队决赛取胜的因素之一,更是阿迪走向世界的开始;拉恩拿到的德国队征召的信件,里面很清楚地写明了作为为国家荣誉而战的国家队运动员,每天可以得到不用劳动、刚够生活的补偿;德国队半决赛时,声音是播音员的解说,画面却是街头孩子们的足球赛,既表现了日耳曼民族对足球的热爱,也似乎在诉说一种传承;懂球的记者对决赛不抱信心,不懂球的记者老婆却坚信德国队能赢,可见,爱总是盲目的,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球队或是国家……

《伯尔尼奇迹》是2003年拍摄的,三年后,在2006年夏天德国本土举办的世界杯上,《伯尔尼奇迹》的导演Soenke Wortmann又全程跟拍了东道主德国队从集训到世界杯结束所经历的一切,最后制作成了一部影片。只是,这一次是纪录片。从赛前的度假、集训,到参赛时的比赛场、休息室,到最后斯图加特的季军赛,再到赛后布兰登堡门前的球迷答谢会,两个月的长线浓缩成约莫两个小时的故事——《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导演采访了球员、教练、工作人员,拍摄了比赛场地、训练场、更衣室中的镜头,整部片子没有一句解说,完全是用真实的影像和声音,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德国队是如何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比赛。

在影片的形式上,电影基本上采取了类似直接电影的方式记录,摄影机是作为旁观者记录德国队的晋级之路的,队员教练们的一切,都是自然未加干涉的。在采访的时候,主创也没有参与问题,而是让被访者自我发挥,单独对着摄影机讲述,抒发个人见解。在表现比赛的场面时,全部使用升格镜头,展现出足球这一运动的诗意和美感。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而是用真实的影像和诗意的蒙太奇来建构了德国在06年夏天创造的那个童话。

影片一开场就是2006年夏天那个世人皆知的结局——东道主德国队半决赛负于意大利,无缘决赛。更衣室里一片狼藉,镜头扫过背身低头的拉姆、用毛巾捂住半边脸的巴拉克、两眼无神的莱曼……大家都安静地坐着,一身西装的比埃尔霍夫坐在莱曼身边,安慰地看着他。更衣室里无人说话,只有广播员的声音:我们,作为优秀的运动员、热情的东道主、公正的足球运动员,祝贺意大利国家队进军决赛。然后,镜头一转,影片回溯到德国队世界杯到达备战集训的日子,拉开了06年的德国童话的序幕。

选择失败的场景作为开头,从结构上非常好理解……倒叙嘛,小学就学过。但看到后面的镜头,也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导演会选这样的镜头、这样的声音作为影片的开始。比埃尔霍夫在第一次动员时说:你们骗不了自己,比赛结束后你们会问自己,我是否在这次比赛中拼尽全力,如果尽力后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那么就让我们在更好的对手面前脱帽致敬。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准备与厄瓜多尔的比赛前,教练反复强调的是:尊重对手,集中全部的精力去拼搏(所以,倒霉的巴西队这次也是这么被尊重的)。自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唯一一次看到的德国总统慰问球队是在比赛输球后,而克林斯曼对球队最高的赞美“真心、激情和理智”也是在输球后。也正因如此,输球后的巴拉克含泪向观众们致意,而克林斯曼站在球场中央鼓掌表达感谢。所以,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当看到今年勒夫在与巴西比赛后说出:“对于这种失利,我们感同身受。”时,都知道这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尊敬对手、公平竞赛,这是体育比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当然,德国人之所以为德国人,还是在于他们的认真严谨,和世界一流的研究能力。在点球训练时,德国队的教练说,他们不是在进行心理训练,他们是将心理研究结合进训练中;莱曼展示了那张经典的小纸条,并且抱怨这是用铅笔写的,他看不清——记得今年看到一篇报道,好像说这张纸条上的数据是40个科隆研究生的成果;勒夫那时候就对德国的技战术有了自己的想法:光靠意志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技术和战术,德国队回归意志是倒退,就好像学了1+1就能当教授一样。而他讲解每个球队的技术特点、每个战术该如何执行都非常清晰简洁;当然,分析对手不仅是讨论技术、战术,还会讲不同民族的生活地点、性格特点。比如,哥斯达黎加是个热爱自然、随遇而安的国家,除了某个球员,其他人都安于后场;而阿根廷人喜欢控制比赛,如果不能如他们所愿,就会故意激怒对手……每次训练后都会有血液检查,监测运动员的疲劳程度;更不用说更衣室的准备,衣服、鞋钉、甚至是香蕉,都会在比赛前一样样整整齐齐地准备在更衣室中。

团队精神也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地方。小猪和傻波那时就是好基友,不论训练、采访、观摩比赛,俩人总是在一起。小猪那时候还是初出茅庐,对于比赛有着天真浪漫的想法:我觉得我们不仅要赢,还应该赢得漂亮;板凳队员也上了镜头:这是挺难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但还要随时准备为了队伍……所以,克林斯曼在和瑞典队比完赛后特别表扬了板凳队员,因为他们也为胜利做出了贡献;最有名的板凳自然是卡恩,他和莱曼一直冷漠地对抗着,用卡恩的话说,“我们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直到和阿根廷队的点球对决,“是你表演的时候了”卡恩拍着莱曼,所以那场点球,莱曼应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最后一场三四名的比赛,克林斯曼的动员演说就是指着卡恩说“你们要为这个人战斗,他值得你们这么做”。自然,球队每次上场前,都会围成一圈喊“team”,这也是我全片少数能听懂的词之一。除此以外,厨师、队医、司机都在影片中出了镜,从他们的角度谈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他们又在为这个团队做什么。

这个片子,还让我们看到了不少有趣的花絮。比如,K神作为两届世界杯德国队绝对的锋线杀手在慕尼黑理发居然理发师不认识他,弄得他貌似不是很爽;而且,他好像还挺迷信,每次穿鞋的顺序、踏上草坪的顺序都有讲究。再比如,默克尔在比赛前接见大家,问大家有啥意见,莱曼还挺不客气,上去就直接问:政府有啥好政策吸引我们回国踢球。默克尔开玩笑说德国鼓励生孩子的范例,生到四个以上就可以每月得多少钱,莱曼无语。在半决赛的通道中,小猪(施魏因施泰格)说意大利怕了他们,没想到加图索听懂了,用德语回了一句:我们才不怕呢。最后,比赛结束的庆祝地点是球员们自己投票选择的,虽然投票前貌似经历了很长一段争论。

球迷在片子中着墨不多,但仅有的几处都很感动。赢球时的庆贺固然令人欣喜,输球时的鼓舞更令人动容。输球的队伍离开基地,门口的球迷们满含热泪,高喊他们的名字;而抵达斯图加特准备三四名比赛时,从一下飞机,一路欢迎的人群仿佛在迎接凯旋的胜利者。从酒店窗口望去,街道上、广场上都是人,队员们不得不一个个站在窗口向球迷们致意。我不知道对于刚刚输球的队伍,这样的场景意味着什么。我只能感慨,有这样的球迷是何等幸运。

最后一场比赛后,队员们胸带奖牌,仰首凝望烟花灿烂的夜空。卡恩,小猪并肩一起,一个是结束,一个则刚刚开始。看着结尾渐渐升起的字幕,我突然理解了片子的题目为什么叫童话:童话未必都有Happy Ending,但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人间最美好的一样的东西:希望。而在那个夏天里,德国队做到了。就像伯尔尼奇迹一样,经历了近十年的低谷,他们给德国足球带来了希望。

PS1:喜欢德国队很多年,从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开始;喜欢德国电影却是从这两部片子开始,当然至今看得也不多,但看到的每一部基本都是经典。德国人好像过于严肃,每部片子都有一个略显沉重的主题;而且,想象力也不够,不少片子都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比如《窃听者》和《极地重生》。后者写得还是二战结束后的故事,一个德国战俘凭着坚强求生的信念和令人惊讶的好运,甚至是对手的尊重,从寒冷的西伯利亚一路徒步逃回了德国的家。这部根据传记小说改编的电影之所以被人认可,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因为“回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想起了正在流行的《星际穿越》)。

PS2:《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Deutschland,ein Sommermaerchen)的题目取自德国诗人海涅题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Deutschland,ein Wintermaerchen)的长诗。我想,德国和足球这对充满了奇妙化学反应的组合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吸引我,大概要归功于他们所带来的那股能鼓动得人浑身热血沸腾的 Leidenschaft(激情),还有那些散落在足球边缘的关乎生活的热爱。

评论(13)
热度(68)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伯伦希尔 | Powered by LOFTER